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新闻  党政建设  机构设置  师资力量  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新疆大学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平台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思政18-1班举办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专题讲座
2018-11-02 21:44  

为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我院学工办特邀我院副教授蔡浩老师于2018年11月1日20:30至22:00,在本部第1楼416室,给思想政治教育18-1班全体学生举办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概念、成分和本质,爱情的种类,爱情和友谊的关系,爱情产生的物质基础等,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为同学们预防和解决初恋中存在的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1137B

讲座题目为“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讲座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恋爱和婚姻家庭;二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三是弘扬家庭美德。蔡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第一,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第二,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应该是什么?第三,学业和爱情哪个更重要?第四,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条件有哪些?第五,爱情应不应该有国界或族界?郝瑾琦、盛志茂、杨晓燕和努尔比耶等同学积极参与思考回答了蔡老师的提问。

57D08

爱情、婚姻家庭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爱情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婚姻也不再与大学生无缘,大学生们正处在需要解决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的关键时期。要想解决好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做起?当然是从学习认识恋爱和爱情开始做起。

恋爱就是谈恋爱,指男女相爱的过程,是男女依恋、爱慕的过程。一般包括关注、约会、牵手、撒娇、拥抱,接吻等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有的不够严肃,但是,我们一定要严肃而认真对待。如果把恋爱当游戏,就有可能会玩出各种悲剧。社会上为情自杀、被杀、杀人等暴力现象并不罕见,解决不好恋爱中产生的问题,往往会为爱情付出巨大的代价!在人们看来,恋爱似乎我们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要想拥有高品质的恋爱,要通过学习和掌握有关理论,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方能获得。

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恋爱中的具体体现。爱情是指男女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马克思提出的爱情三要素包括,性爱:生理因素,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共同理想:社会因素,基于性格、人品等因素的相互爱慕。责任:道德因素,情感交往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DF789

罗洛·梅的爱情理论回答了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是一种给予(奉献),而不是一种索取(获得),它是主动的情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爱情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爱情的本质在于无求与无私奉献。爱情是无私的、无条件的情感。爱情包括高尚无私、自愿互爱、忠贞专一、相容互补、强烈持久等基本特征。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亲密是指亲近、温暖和温馨体验。激情是爱情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会感觉到心率提高、情绪兴奋,意识和意志力减弱。承诺是维持关系的决定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七种类型。完美爱情同时具备三要素,包括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美好和幸福。现实生活中真正拥有完美爱情的恋人和家庭相对较少。

10854

爱情的化学理论告诉我们,爱情这种主观的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我们无法通过主观意愿,让爱情产生或消失。爱情的产生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首先,依赖于来电激素苯基乙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苯基乙胺,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使恋人双方产生来电的感觉。去甲肾上腺素,它能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其次,依赖于快乐激素多巴胺。多巴胺让人产生欢欣、愉悦的兴奋冲动感。再次,亲密激素内啡肽。内啡肽能够使恋人双方感到平静,时间越长,这种状态越牢固。爱情的化学理论说明,爱情并不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是“千年修得共枕眠”。爱情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其物质基础就是激素。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重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谨慎对待结婚姻家庭;积极承担婚姻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蔡老师主讲的“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专题讲座主题明确突出,内容正确丰富,同学们积极参加互动活动,认真聆听讲座。通过聆听讲座,同学们对将来要直面的恋爱、爱情和婚姻家庭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奠定了基础,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