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分工——“小白杨”读书坊第十二期

2025年04月22日 18:50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分工——“小白杨”读书坊第十二期


为营造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读书氛围,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热情,推动大家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提升专业学术水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4月15日晚在10号楼109多媒体教室举办第十二期“小白杨”读书坊。本次活动由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张敏琪老师为读书坊成员们讲授《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分工。



讲座伊始,张敏琪老师以马克思“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一论断破题,批判了将共产主义视为静态乌托邦的常见误解。他以晚清农民因世界市场波动引发的生存危机为例,讲解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分工与普遍交往,而身处其中的具体劳动者对资本主义的抵抗等具体斗争,恰恰是共产主义现实性的微观体现。这种解读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随后,在解释“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时,张老师以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的经济实践为例,阐明市井街巷的日常经济生活才是历史规律的真正载体,强调若脱离物质生产与交往形式这一基础,任何关于历史进步的宏大叙事都将沦为唯心主义幻象,为同学们提供了批判英雄史观的方法论工具。张老师通过阐释“摆脱种种民族局限与地域局限”,揭示全球化进程的辩证性,说明地域性矛盾本质上是全球生产关系的投射,对任何共同体观念都必须置于具体历史条件中加以审视。


最后,张敏琪老师以历史编纂学为例,揭露“去矛盾化”的实证主义是如何掩盖社会对抗并为统治秩序辩护的。他以西班牙殖民美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为例,强调既要看到历史事件中的种种偶然性,更要把握其背后的必然性,即生产力发展与交往形式变革的辩证运动。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鲜明品格,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