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原初历史关系——“小白杨”读书坊第十一期
为营造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读书氛围,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热情,推动大家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有效提升认知水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4月1日晚在10号楼109多媒体教室举办“小白杨”读书坊第11期。本次活动由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张敏琪老师与读书坊成员们分享《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原初历史关系。

讲座伊始,张敏琪老师回顾上期活动最后涉及的原初历史的前两种关系后,阐述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繁殖。张敏琪老师通过将人类出于伦理所形成的亲子义务与动物间出于生命延续本能而进行的育儿行为进行对比,从生命生产的视角去剖析原著中“社会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由需要和生产决定的物质联系在“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即社会关系的作用下表现为历史。随后,张敏琪老师从对语言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的辩证分析出发,讲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求推动语言的诞生,而当语言作为单纯交往方式的时候,语言本身便不再仅仅作为符号而存在。张敏琪老师比较了原文中“这种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动物的区分,阐释了这句话中人在与他人他物的关系中具有主体性、进而可以突破关系规定的内涵。

在讲解意识的起源后,张敏琪老师沿着马克思在原著中的论述,带领同学们走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部分。张敏琪老师以古代巩固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事例,剖析马克思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成为真正分工”这一表述,帮助同学们理解正是由于这一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使得意识得以现实地想象即把意识想象的某种东西认作为现实的,揭示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标题中“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所意指的内涵。最后,张敏琪老师通过以采取自由方式的家务劳动作为例证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自发分工的思想,揭示出生产力足够发达推动社会分工将高度灵活的情况下,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将会被取消,人最终会得以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论内涵。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张敏琪老师的生动讲解,深刻把握到了原著中马克思如实反映并表达社会现实的理论特质、认识到马克思大胆揭示资本逻辑宰治下人被现实所压迫的理论深度、感悟到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

